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案

时间:2023-2-23 作者:成都年会策划公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案模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布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案(篇1)
为探索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指导部分区县、乡镇、村开展试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范围
(一)试点区县:潼南区、蒲江区、云阳县;
(二)试点乡镇:18个深度贫困乡镇;
(三)试点村:涪陵区、南川区、忠县3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和15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非重点区县各1个贫困村。
二、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布置,坚持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着力做好规划、政策、工作、保障“四个衔接”,借鉴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实践经验,探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扶贫工作的政策举措,建立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扶贫工作方式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三、试点内容
(一)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规划衔接。总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规划经验做法,统筹策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系统梳理二者地目标、举措、要求以及支持保障等。研究制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十四五”规划,并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有机衔接。
(二)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系统梳理、全面评估现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根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研究提出脱贫攻坚现行政策中应继续保留的政策及期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中应相互整合或调整完善的政策,探索研究解决相对贫困的政策举措,研究提出将脱贫攻坚的区域性、特惠性、阶段性政策转化为乡村振兴全域性、普惠性、长期性政策的内容和条件。
(三)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衔接。探索研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工作方法、政策支持、力量配备、督查考核、宣传引导等经验做法,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工作体系。探索研究解决相对贫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
(四)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保障衔接。探索研究“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与“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涉农资金整合与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机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与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等有效衔接,建立严格的乡村振兴督查、考核、评估等制度,强化工作保障。研究在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成效考核等。
四、重点工作
(一)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坚持把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防止返贫作为开展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的重要前提和首要任务,实施脱贫攻坚总攻十大专项行动,组织开展“百日大会战”和定点攻坚,聚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实现脱贫措施“户户清”,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统筹抓好深度贫困乡镇与一般乡镇、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稳定增收和持续发展工作。全面整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健全长效机制。有效化解新冠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
(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对脱贫攻坚中未完成的建设项目接续推进、加快见效,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适时提档升级促进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以建为主转到建管并重。建设“四好农村路”,因地制宜建好便民路、产业路、旅游路。强化重点水源工程规划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宽带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贫困区域与非贫困区域自然村无差别化光纤和4G网络覆盖。加强贫困地区农田宜机化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坚持长短结合,推动扶贫产业由以短平快为主的特色种养业向以二三产业为牵引的长效产业发展,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入推动特色产业精准到户,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持续用力培育扶贫主导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统筹贫困区域与非贫困区域产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继续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大力实施消费扶贫。完善财政资金“五改”投入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健全产业发展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业带贫益贫能力。
(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加强贫困区县医院专科能力建设,实施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加强多重保障制度衔接,落实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参保资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产业。
(五)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贫困区县、深度贫困乡镇、贫困村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开展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一项重要任务,分类分档时序化推进。以疫情防控为切入点,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教育引导贫困户和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屋内屋外干净整洁。整村推进“厕所革命”,有效治理垃圾污水,完善村庄配套服务功能。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管护机制。全面解决贫困户和相对贫困人口住房安全问题。按照国家规定,符合条件的地方可将涉农整合资金适当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六)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总结推广强化脱贫攻坚人力资源保障的经验做法,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强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队伍和乡镇事业单位专业人才建设,深入开展“三师一家”下乡。大力培养农村本土人才,引导外出农民工、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创新,鼓励退休人员参与乡村振兴。健全教育培训、评选认定、动态管理、扶持激励等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探索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探索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发挥好产业发展指导员、创业致富带头人作用,探索推行“产业村民委员会主任”制。
(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扩大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果,加强贫困乡镇党委、贫困村党组织建设,加大抓乡促村工作力度。整体优化提升农村带头人队伍,落实村“两委”成员区县级联审机制和党组织书记区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开展村“两委”负责人轮训。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推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探索完善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选派机制和管理办法。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完善村民自治管理、民主监督和“一事一议”制度。
(八)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借鉴脱贫攻坚“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的成功经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成都签约仪式贤文化,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加强农民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大培训力度,因户施策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技术、劳力等具体困难。探索生产奖补和以工代赈机制,更多采取以奖代补、事后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级统筹指导,区县负责落实,乡镇、村具体实施的原则,在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市农业农村委、市扶贫办的统筹协调下,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试点区县和试点乡镇、村所在区县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布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落实。试点乡镇、村要明确1名区县领导定点联系,共同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并推动落实。
(二)制定工作方案。各试点区县、乡镇、村要制定“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工作方案,明确开展试点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时序安排、推进措施等。各相关区县、乡镇、村于6月底前将试点工作方案报市农业农村委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年底前报送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三)搞好服务指导。市、区县农业农村和扶贫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建立工作指导组和联系指导乡镇、村工作机制。各地要定期报送有关情况,加强信息沟通。对试点工作中的有关重大问题、重大政策,要及时报告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案(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仁寿盟委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一)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分类优化调整,研制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新政策,确保政策连续性,增强脱贫稳定性。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兜底救助类政策继续保持稳定。接续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情况给予适度倾斜。持续优化产业扶贫、就业扶持等发展类政策。统筹整合安排与过渡期内工作任务相匹配的衔接资金,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民政局、教育局、卫健委、医保局、住建局、水利局、农科局、人社局、财政局)
(二)健全落实防致贫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防致贫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重点围绕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发现和核查机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监测准确性。加强各乡镇、部门间数据共享和对接,建立行业部门定期联席会商制度,逐户分析研判致贫返贫预警信息,制定处置方案,明确责任单位,精准落实产业、就业、综合保障、临时救助、扶贫扶智及其他帮扶措施,做到风险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加大推进防贫保险力度,加快建立防贫基金,探索有效的易贫群体划定机制及具体的防贫作用机制,全面加强防贫保障。(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民政局、住建局、农科局、水利局、卫健委、医保局、教育局、金融办、人社局、林草局、交通局、工信局、残联、公安局、市监局、税务局、红十字会、供电公司)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进一步压实“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相关部门工作责任,凝聚巩固脱贫成果工作合力。强化控辍保学联保联控责任,定期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实施精准控辍保学台账管理,确保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配强乡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基本医保参保工作,继续执行重大疾病医疗费用医保报销政策,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建立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采取危房改造、集体公租房、幸福院等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健全农村供水工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策划建设一批规模化、规范化农村供水工程与管网,提升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教育局、医保局、卫健委、住建局、水利局)
(四)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积极落实中央、区、盟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措施。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等相关资金,进一步提升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推进后续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完善安置区基层组织建设,创成都开业活动策划公司置区管理模式,形成完善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提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鼓励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政策,真正让搬迁群众融入到安置区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委组织部,县乡村振兴局、农科局、人社局、民政局、教育局、卫健委、党群服务中心)
(五)强化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扎实开展扶贫资金、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分级分类确权登记,健全规范公益类、经营类和到户类“三本台账”,落实管护主体责任,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持续发挥效益。健全扶贫资金资产经营使用、收益分配和监督处置机制,扶贫资产收益除帮扶老弱病残、奖励补助、设立公益岗位、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外,重点用于支持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人口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严格按照扶贫资金资产管理办法,量化确权、科学分配县乡统筹的扶贫资产。确权到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监督指导其依法依规自主管理和运营。(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财政局、农科局,县委组织部)
(六)建立健全扶贫扶志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文化统领、人才引领、文化扶心、道德育人、志智双扶长效机制,加强文化振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保障。建设网上网下“学习讲堂”,充分利用县级融媒体中心、“村村响”、新媒体、讲师团、宣讲队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常态化开展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针政策的宣传宣讲。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法律援助、政策咨询、文化科技服务、产业指导等志愿服务。发展农民文艺队、艺术团,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探索推进文明镇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好家风故事巡讲活动。深入开展“守村规、改陋习、重诚信、讲互助”活动,试行开展“红灰黑榜”评议活动。注重发挥积分争星活动在引领文明乡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劳动创造幸福”主题宣传教育,大力选树身边好人和先进模范典型,激发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乡村振兴局、文旅局、妇联、融媒体中心)
二、聚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
(七)支持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科学策划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乡村产业布局结构。加快推动牛产业成为农牧业支柱产业,深入实施“牧业再造__”工程,加大资金、技术和配套服务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牛产业入户覆盖率、品种改良率。持续推行“龙头引领、散户跟进”发展模式,重点扶持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养殖,培育一批规模养殖户和专业合作社。健全牛产业链条,强化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包装销售等关键链条衔接。推动农牧业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大力引进产业链缺失项目、升级项目,延伸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加工、物流、冷链、信息等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牧业、光伏、旅游、电商、生态、庭院经济、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继续实施农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积极培育打造本土企业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深入实施种植业良种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推进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建设,开展扶贫产品“五进”活动,促进农畜产品产销对接。强化农牧业综合执法,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单位:县农科局、乡村振兴局、文旅局、发改委、工信局、市监局、林草局、供销社)
(八)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建立依托国家信息系统和自治区大数据平台的脱贫劳动力需求数据库,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体系,深化劳务协作,多方位、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就业。策划实施一批农村人居环境、交通、小型水利、文化旅游、林业草原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以工代赈项目,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巩固和完善发达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脱贫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鼓励灵活就业、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合理开发使用乡村公益岗位,优先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且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脱贫劳动力,规范岗位聘任程序,明确岗位补贴标准。过渡期内保持生态护林员队伍总体稳定,履职尽责能力整体提升。(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发改委、财政局、乡村振兴局、交通局、农科局、水利局、文旅局、林草局)
(九)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策划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20户以上自然村、抵边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策划农村产业路、旅游路、联网路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无障碍环境建设、村容村貌提升。加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推动邮政快递综合服务站纳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并形成现代寄递物流网,推进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农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做好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维护工作,到2025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促进邮政快递业与现代农牧业、乡村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推广“寄递+电商+农特产品+农户”模式,减少网购农畜产品的快递包装污染,倡导使用具有农畜产品特点的绿色包装,发展农村绿色快递。加强农村光纤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实现信息通信网络深度覆盖。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因地制宜推广乡村电气化应用。(责任单位:县农科局、乡村振兴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交通局、水利局、文旅局、工信局、发改委、中国邮政、供电公司、广电网络公司,县委宣传部)
(十)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统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先建后撤原则,保留必要的教学点、中心校,有序增加城镇学位供给。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公费师范生计划,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活动和对口支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扶贫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病签约服务,巩固返贫致贫人口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机制。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改善县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持续推进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责任单位:县发改委、教育局、人社局、卫健委、医保局、民政局、住建局、乡村振兴局)
三、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十一)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社、住建、医保等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对存在风险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及时发现预警、及时排查核实。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模式,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参与产业发展,就地就近就业;对无劳动能力人口,加强兜底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常态化帮扶。(责任单位:县民政局、乡村振兴局、教育局、人社局、住建局、医保局、卫健委)
(十二)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严格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低保对象精准认定水平,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严格按照补助标准对补助对象及时足额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过渡期内自治区确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不计入低保家庭收入。对农村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重病等特殊困难群体,符合条件的参照“单人保”纳入低保保障范围。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创业,落实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在计算其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及扶持政策,逐步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稳定残疾人兜底救助政策,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支持乡镇设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和社会工作站、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协理员和社会工作站(室),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严格落实临时救助专项资金制度,简化发放程序,提高资金发放效率,确保能够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的突发性、临时性的生活困难。(责任单位:县民政局、人社局、乡村振兴局、医保局、残联、卫健委、教育局、住建局、财政局)
(十三)合理提高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巩固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统筹发挥综合保障梯次减负功能。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分担机制,优化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结构。对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继续进行大病保险倾斜支付,逐步提升城乡居民大病保障能力。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参保缴费资助政策,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分别给予全额资助、定额资助。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通过明确诊疗方案、规范转诊、控制目录外费用等措施,将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控制在合理水平。建立医疗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机制,加强部门信息共享,科学确定救助范围和标准,合理设定年度医疗救助限额。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医疗救助费用筹资机制,重点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结合我县实际,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的保障政策,取消不可持续的过度保障措施,将自行开展的各类补充保障措施所涉资金划入医疗救助基金;过渡期内不属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的脱贫人口,逐步转为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做好政策衔接成都造物节稳过渡。(责任单位:县医保局、卫健委、民政局、财政局、乡村振兴局)
(十四)加强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继续全面落实好城乡居民困难群体养老保险政府代缴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养老保险待遇。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项调待政策,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以及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县级农村供养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基本形成县、乡供养服务设施相衔接、布局科学、配置均衡、服务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网络。强化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及空巢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加快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严格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各类保障资金,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养、治、教、康配套设施及服务功能,全力做好孤残儿童生活保障工作,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福康工程”和“助康工程”筛查工作,加强残疾人托养照顾及康复服务。(责任单位:县人社局、民政局、残联)
(十五)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及时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给予相应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农村丧失劳动能力人口,通过临时救助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卫健委、医保局、教育局、住建局、人社局)
四、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十六)坚持和完善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深化京蒙协作,加强与成都市成都走秀区全面对接,建立健全“双向协作、多方共赢”机制,加大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共建产业园区,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协作体系。争取成都市成都走秀区财政援助资金保持稳定,干部人才继续压茬选派。接续做好中央机关、自治区厅局和盟直单位定点帮扶衔接工作,研究制定新一轮帮扶计划。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组织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企业投身脱贫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支持民营企业稳岗促就业,鼓励企业和商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创新。(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县委组织部、统战部,县工商联、京蒙协作办)
五、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十七)分类分批梯次推进农村乡村振兴。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分类推进、全面振兴”工作思路,探索符合__本地特点的乡村振兴机制、路径和方法。综合考量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建设、村“两委”班子建设情况、自然屯数量、产业发展潜力、人文环境等要素,利用中央衔接资金、京蒙协作资金、中央定点帮扶资金,分类分梯次推进农村乡村振兴。确定全县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21个,其中__年重点建设8个村,以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聘请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制定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策划生成一批高质量乡村振兴项目,确保8个示范村__年底建设成型。对于巩固提升“十个全覆盖”和脱贫攻坚期间建设成果较好的村,在巩固脱贫成果、产业发展、庭院经济、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和文化扶心、民主管理等各方面继续提升水平。其他村逐步推进,未做规划前,重点做好脱贫成果巩固、防致贫返贫、产业发展和环境整治工作。(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局、财政局、农科局、京蒙协作办,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其他有关部门)
(十八)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科学安排财政整合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严格落实生态脆弱地区移民专项资金,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有关工作。过渡期前3年继续开展统筹整合涉农涉牧资金工作,3年后按照中央、自治区要求做好调整。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做好项目绩效申报等工作,加强资金监管。探索创新以工代赈资金折股量化分红、公益性岗位设置、以工代训等多种赈济方式,精准策划以工代赈项目,明确劳务报酬发放规模及比例、带动低收入人口就业规模等,依法依规放宽以工代赈项目招投标限制。继续落实政府采购支持脱贫攻坚政策,鼓励预算单位采购农村农副产品。过渡期内继续全面落实涉农涉牧、小微企业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等脱贫攻坚相关税费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发改委、乡村振兴局、自然资源局、税务局)
(十九)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作用,增强政策支持普惠性,加大金融机构对涉农涉牧、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现有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加大金融机构对农村创业担保贷款投放力度,创新贷款服务方式,合理简化贷款审批手续。辖区法人银行机构总体完成普惠型小微企业“两增”工作目标。落实脱贫户、边缘户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确保扶贫小额贷款发放规范、使用规范。推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加大“三保障”项目信贷投入,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活体牲畜质押贷款和农村承包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落实好保费补贴政策,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符合各类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额补充型商业保险、收入保险、价格保险等新产品,为奶业、肉牛、肉羊等优势农牧业产业发展提供保险保障。丰富财政保费补贴品种,逐步提高保险覆盖面。按照区盟要求,推广“期货+保险”业务,引导农民和涉农涉牧企业积极参与,积极引入期货经营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责任单位:县财政局、乡村振兴局、金融办、人社局、农科局、金融机构)
(十九)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在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时,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农民居住、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农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用地需求。过渡期内,落实区盟每年6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规划要求,如无法满足用地需求,上报自治区统筹解决。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区内流转交易政策,统筹耕地保护、村镇治理、产业聚集、生态修复、公共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按照国家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相关要求,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工作。(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
(二十)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扎根基层。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倾斜政策。组织开展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计划等培养培训项目。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强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补充。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高校基层服务项目。(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编办,县人社局、乡村振兴局、教育局、团县委、卫健委、发改委、财政局)
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十二)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健全县、乡、村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实行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县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要建立统一高效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指导,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县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农科局、乡村振兴局)
(二十三)做好工作体系衔接。平稳有序做好县乡扶贫机构和职能职责调整优化,保持机构队伍总体稳定,健全完善衔接工作体系,将工作对象从农村贫困人口拓展到所有农村居民,将工作内容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拓展到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坚持“五化协同、大抓基层”,持续加强村党组织建设,结合村“两委”换届选好用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加强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建设,培养农村后备力量。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路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村网格化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坚持“因村制宜、因村选派”原则,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县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乡村振兴局、农科局、发改委、人社局、财政局、直属机关工委,县委组织部、政法委、编办)
(二十四)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根据自治区关于“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编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科学统筹、合理策划,高质量、高标准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将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全县“十四五”总体规划,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责任单位:县发改委、乡村振兴局、农科局,县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十五)做好考核机制衔接。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对考核成绩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乡镇成都年终会议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持续加强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县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农科局、乡村振兴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案(篇3)
为深入贯彻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民政部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布置和《四川省民政厅扶贫办关于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等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5年过渡期内,按照中央“四个不摘”的工作要求,保持民政领域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全力保障好符合救助条件的脱贫人口基本生活。调整优化民政政策措施,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弱项,适度扩大兜底保障和福利政策覆盖范围,提高民政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保持过渡期政策总体稳定,巩固兜底保障成果
(一)持续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依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及时与相关部门共享信息,按规定协助开展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经本人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落实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政策,对已脱贫农村低保对象在核算低保家庭收入时按规定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收入超过低保标准后给予6个月的渐退期,增强其就业的稳定性。
(二)持续做好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开展“三留守”人员定期探访,完善以农村空巢、留守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重点的定期探访制度,加强信息动态管理。依靠村“两委”班子、驻村干部、儿童主任、社会工作者、亲朋邻里等,日常巡访掌握基本情况,及时防范、积极化解风险隐患。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严格保障标准,细化保障措施,确保不漏一人,防止发生涉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权益保障的极端个案。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制度建设,完善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措施。
(三)持续做好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福利保障工作。细化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探索推进农村残疾人社会化照护服务,为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料或日间照料、邻里照护服务。鼓励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不断加大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康复工作力度。指导农村地区做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为农村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会交往、工作技能训练、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社会服务,帮助其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完善民政领域制度体系,加强同乡村振兴衔接
(四)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相应的救助帮扶范围。会同相关部门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包括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以及其他农村低收入家庭成员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库。加快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业务体系,加强大数据分析比对,及时预警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做到早发现、早帮扶。
(五)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优化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程序,完善低收入家庭救助、特困人员认定方法,适度扩大基本生活救助覆盖范围。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发展。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推进实施特困人员住院护理保险,提高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提升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服务质量。发挥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完善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扩大部门间信息共享范围。完善主动发现机制,推动乡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提质增效。
(六)健全完善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加强合同执行情况监管。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重点增强县级供养机构失能照护和集中供养能力,提升护理型床位占比,并配备专业化照护人员,强化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照护服务能力;盘活乡镇敬老院设施资源,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增强运行活力,将服务范围延伸至村级幸福院和居家老人;加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易地搬成都见面会策划置点养老服务全覆盖;用好农村互助幸福院等设施,丰富互助养老服务内容,提高服务便捷性,满足红星农村老年人就近就便养老需求。
(七)着力提升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措施,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拓展补贴发放范围,逐步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至农村无固定收入、农村低收入家庭、重残无业、一户多残、老残一体、依老养残等残疾人困难群体,护理补贴覆盖至三级、四级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推动建立基本型康复帮助器具补贴制度。加大“福康工程”等公益项目实施力度,确保更多的残疾人享受到基本康复服务。
(八)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乡镇基础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网络,提升社区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畅通惠民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创新社区工作法,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全面开展社区协商,加强村级议事协商规范化建设。
(九)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和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引导、鼓励慈善力量通过投入资金、捐助物资、捐建设施、开展培训、实施项目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继续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鼓励和支持各地依托民政服务机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乡镇社工站设立志愿服务站点,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四川慈善奖”评选表彰工作,宣传在我县慈善活动中事迹突出、影响广泛的单位、个人、志愿服务等爱心团队、慈善项目等。
(十)持续做好区划地名工作。优化调整城市基层和乡镇行政区划,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和地名标志设置,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和信息化建设。加强界线管理成都造物节安边界建设,依法组织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积极消除界线纠纷隐患。
四、进度安排
(一)动员布置、明确任务(__年5月)。县民政、扶贫部门制定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时间节点、责任部门、工作举措和落实标准。
(二)动态监测、摸清底数(__年7月底前)。5月底前,结合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全面开展摸底排查,通过自主申报、入户走访、热线反映、数据比对等方式,摸清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底数,纳入监测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帮扶范围。6月底前,初步建成低收入人口信息库。7月底前,结合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开展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全面排查、动态管理,实现救助对象有进有出、精准认定。
(三)政策落实、应保尽保(__年10月底前)。全力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的拓展和应用,民政、扶贫部门密切关注低收入人口情况变化,及时分析并筛查出有潜在风险的对象,乡镇、村(居)强化主动发现机制,组织人员对有潜在风险的对象,做到“一户不漏、一人不落”地开展实地调查,一旦发现需要救助的低收入困难群众,及时给予救助帮扶,做到应保尽保。
(四)查漏补缺、巩固深化(__年12月底前)。11月底前,县民政、扶贫部门结合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通过机动式明查暗访、随机检查等方式,进一步查漏补缺,及时解决发现的个案问题,确保兜底保障网更严密、更牢固、更有效。12月底前,总结梳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提炼行动成效和工作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属地责任,将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民政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民政重点工作范围,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统筹做好政策衔接相关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规范推进社会救助协理员队伍建设。加快乡镇社工站、未成年人工作保护站和农村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基层实际,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养老服务员、儿童福利督导员、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业务培训,提升各类人才业务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工作水平。
(三)强化督促调度。紧密围绕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布置,加强监督检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深化拓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成果。乡镇民政、扶贫部门要在7月10号、10月10号、12月10号前向县民政局、扶贫办报送本乡镇工作进展情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案(篇4)
根据《中共__省委__省相关部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以及《中共__市委__市相关部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长效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二)目标任务。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逐步完善,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风文明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5万元。到2035年,“千镇万村”振兴目标基本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三)稳定现行帮扶政策体系。将“十四五”时期作为我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行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稳定兜底救助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巩固优化发展类政策,完善产业带动、就业扶持、技能培训、小额信贷支持措施,做好与乡村产业振兴政策衔接。
(四)完善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结合省、市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以及我县“民情地图”应用推广,健全困难群众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及时发现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持续关注家庭收支变化、劳动力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预警监测指标,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落实具体的帮扶责任人,针对不同的返贫风险分层分类及时制定帮扶措施,构建“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治理体系,及时消除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
(五)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实施新时代__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两帮两促”行动,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因残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六)强化消费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工会加大对国家832平台及省、市、县消费帮扶平台产品采购力度,组织好帮扶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超市、进社区。开展好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持续推动“三专”(专柜、专馆、专区)、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支持__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__馆、__市消费扶贫中心、__市扶贫产品电商平台、陆河供销社陆供优品-陆河扶贫产品专柜、陆河县扶贫产品直营店等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的运营发展,畅通我县消费帮扶产品销售渠道。
(七)健全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做好经营性扶贫资产和公益性扶贫资产确权登记工作,明确专门机构、专人、专账、专户管理,完善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和制度体系。探索创新多层次、多样化运营管护机制,完善扶贫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经营性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营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健全到村、到项目、到人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镇、村从扶贫资产收益中规划出部分资金,作为返贫风险较高农户的产业、就业奖补资金。强化镇村和行业部门监督责任,重视公告公示制度完善和方法创新,定期开展扶贫资产检查工作,及时纠正发现问题,预防“贪蝇”“微腐败”发生,避免扶贫资产缩水消蚀问题,依法维护农户财产权利。
三、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
(八)做好精准识别管理。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低收入家庭,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省、市、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及各部门现有数据系统,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九)拓展稳定增收渠道。高质量推动“粤菜师傅”“__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重点工程,鼓励涉农高校、科研单位、职教中心开展培训服务。完善各类产业园区吸纳劳动力就业管理机制,加强“村企”“园村”“校企”招聘对接,积极开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继续办好扶贫车间,对就业特别困难的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推广“爱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式帮扶做法。加强就业失业监测和动态帮扶,健全帮扶项目与低收入群众参与挂钩机制,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贴等方式,组织动员低收入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增加低收入人口工资性收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同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文创体验等农村新产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多渠道增加低收入人口生产经营性收入。适当提高农村、涉农社区居民养老、医疗、兜底保障、失业救助等社会保障水平,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省、市出台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强农成都活动策划 开业营销富农补贴政策,增加低收入人口转移性收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引导低收入人口通过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盘活土地、宅基地等资源,以地租、利息、股息、红利、增值收益等多种形式增加低收入人口财产性收入。加强不良行为惩戒。
(十)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保”政策,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将符合条件低收入家庭纳入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专项救助范围。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困难群众加强临时救助,推进对特困供养对象、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十一)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继续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代缴保费政策,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员、重度残疾人和精神智力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强化县镇两级公办养老机构对失能、半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支持积极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地方试点。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病重残儿童等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关爱保障力度。稳步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做好就业帮扶、托养照护、康复服务。
(十二)加强医疗保障工作。坚持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将农村特困人员、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低收入家庭救助对象等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救助范围,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农村低收入家庭救助对象,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给予适当比例补助。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成都年终会议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性病签约服务。均衡城乡医疗保障待遇,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逐步提高门诊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欠发达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控力度。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十三)实施帮镇扶村工程。把镇村作为乡村振兴支持重点,整合成都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等资源,实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技力量”组团式帮扶,调整优化乡村振兴区域结对帮扶关系。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镇村功能衔接互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乡村振兴改革试点。
(十四)大力发展镇村经济。深入推进“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大力促进青梅、茶叶等本地优势产业跨县集群,在现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上,争取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引导种业、精深加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二三产业在城镇融合发展,优化打造镇域产业发展集聚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美丽经济,市场化发掘独特的红色、乡愁、生态等文化,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数字农业、发展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城镇。引进一批经济实力强、富有农业投资经验的企业来我县投资发展农业,扶持培育镇村特色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实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水缸子”、“茶罐子”系列培育工程,加强乡镇农产品冷链配送、加工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发展乡村产业发展综合服务体,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提升镇域经济带动能力。深入推动“5+2”农村综合体系改革,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路径,增加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交易制度与交易平台,探索实施“股票田”改革,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依法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提供多元化社会服务,培育乡村美丽经济、生态产业、康养娱乐、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
(十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把圩镇纳入“八大美丽”范畴,成为示范带不可或缺的节点,科学布局城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点围绕沿交通线、沿边界线、沿旅游景区、沿城市郊区等“四沿”地区,开展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再提升行动,分类推进村庄建设,保护和突出本地区传统风貌特色。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完善乡村水、电、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和5G网络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全域实施“五美”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长效机制,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全面排查农村房屋安全隐患,综合整治削坡建房。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支持新建一批宜居型示范农房。
(十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县镇村统筹,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优化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社会福利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乡镇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农村公共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健全乡镇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和网上办事平台,打造镇级产业物流终端。提升村庄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和政务服务终端体系建设,健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养老、托养、文体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承接参与乡村公共服务的积极作用,加大扶持和培育扎根乡村的社工机构和公益志愿社会组织。实施乡村文化培育工程,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乡村特色文化。
(十七)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企业通过村企结对、村企共建、连片包镇等形式,积极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开发、消费帮扶协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提供、乡村风貌提升、文明乡风培育、农村人才培养、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特困群体救助等。完善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财政、金融、税费等支持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乡村建设服务项目。
五、加大政策支持衔接力度
(十八)做好财政投入和金融服务。稳定现有财政投入政策,根据乡村振兴需要和财力状况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深入推进省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管好用好省级涉农资金。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比例用于农业农村政策。健全金融支持帮扶产业发展、带动低收入人口增收的挂钩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业务力度,支持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业务范围内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贷款服务。落实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向农户、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按规定享受现行税收减免政策。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
(十九)加大用地支持保障。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灵活使用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农村发展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需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二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发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作用,落实县域内人才统筹培养使用制度,实施“人才下乡、干部返乡、能人回乡”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通过投成都项目策划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可回乡任职,鼓励各地积极出台并落实志愿者扎根各地的政策措施,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按有关规定在脱贫地区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
(二十一)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面向农业全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强化涉农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支撑作用,积极争取省“院地合作”支持,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和特聘农技员制度,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与帮扶产业基地、帮扶项目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帮扶成果作为学术评价、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探索实施农业科技人员“县管镇用、下沉到村”新机制。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优化农技推广队伍。
六、强化抓党建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
(二十二)加强领导体制衔接。健全省负总责、部门联动、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市县镇村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加快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责,建立统一高效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十三)加强工作体系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强化镇党委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深入贯彻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3+1+7”工程。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持续推进村干部能力素质优化提升行动,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坚持和完善继续向重点帮扶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县、镇、村三级乡村振兴工作机构队伍配置,健全激励干部投身一线担当作为的机制。
(二十四)加强规划项目衔接。以实施乡村振兴规划为重点,统筹脱贫地区各项具体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有关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优化完善帮扶政策,研究制定新的支持政策,健全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加强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
(二十五)加强考核监督衔接。把县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效纳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健全日常督查与年度评估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加强审计、媒体、民主监督,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实见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案(篇5)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据自治区、市委、县委《20__年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方案》,结合我村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布置会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和市与县委的安排布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实效导向,落实“四个不摘”“八个不变”工作要求,以“冬季攻势”为统领,确保减贫工作平稳转型,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二、领导小组
组长:__、(村第一书记)
__、(村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__、(扶贫站张)
__、(村委会主任)
成员:__、(工作队员、扶贫专干)
__、(工作队员、扶贫专干)
__、(村党支部副书记)
__、(村委会副主任)
__、(村妇联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村扶贫扶贫工作站,承担日常统筹协调工作。
三、工作重点
(一)抓宣传培训
1、深化感恩教育。扎实落实《关于在贫困群众中开展感恩教育的通知》,组织村“两委”成员和帮扶干部,通过“入户走访调研”等方式,加强扶贫政策宣传,进一步算清扶贫“四笔账”,培养脱贫攻坚“明白人”,做到“笔笔清”“项项准”,确保贫困群众记得住、讲得清、说的明。同时,通过宣传栏、展板等方式,对比展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前后的巨大变化,充分反映新时期我村的崭新面貌和干部群众的良好精神面貌,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2、强化典型引领。积极选树“扶贫典型事”,由村“两委”人员组织梳理脱贫攻坚以来,本村具有标志性和历史意义的扶贫典型事项,记录奋斗历程,展现辉煌成就。选树“脱贫示范户”,通过制作宣传栏、入户宣讲、抖音平台发布等方式,让脱贫示范户讲述自己的脱贫经历和奋斗过程,讲述脱贫前后的巨大变化,用身边的鲜活事例感染群众、激励群众,让选树、宣传的过程成为群众知党恩、感党恩的过程。选树“最美扶贫人”,从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和帮扶干部中,选树责任心强、实绩突出、帮扶实绩感人的“最美扶贫人”,激发红星干部干事创业动力。
3、加强全员培训。开展分级各类干部群众约150人,其中:参与扶贫工作的干部(含帮扶干部、村干部)65人、已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一户一“明白人”76人,做到干部群众培训全覆盖。采取集中培训和一对一培训相结合,对我村各级干部可采取以会代训、视频培训等方式进行,对帮扶干部可采取视频培训、集中授课等方式进行。重点培训: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布置;自治区党委、市委、县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布置要求;产业扶贫、转移就业、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宣传总结、扶志扶智等方面政策措施和典型经验,项目建设管理、扶贫资金使用、扶贫项目资产后期管护等政策。对群众采取一对一宣讲、一对一算账等方式进行个性化培训,开展贫困户“明白人”培训,重点培训:党的方针政策、扶贫惠民政策,享受的政策与项目,贫困家庭“明白人”清单;实用技术(特色种植业、林果业提质增效、庭院经济、电子商务等)和就业技能培训以及法律知识普及等。__年1月15日前,完成对村两委与驻村干部有关“20__年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布置培训、项目资产、巩固拓展、问题整改专题培训;__年1月20日前,完成对帮扶干部有关宣传培训;__年2月5日前,完成对贫困群众的全覆盖培训。
(二)抓项目资产
1、完善村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项目库。一是把握总体要求。严密关注村里脱贫不稳定户、因重大事故或突发状况引起致贫返贫风险人员,制定“一户一策”,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确保实现已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不返贫。二是明确工作重点。根据自治区、市委以及县委要求,__年项目项目申报以产业发展、就业为重点,严格遵循项目申报程序进行编报。
2、规范扶贫资产管理。进一步完善村级扶贫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落实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明确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范围、类型、内容和工作程序,确定管护主体,规范经营性资产收益的分配使用,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同时,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风险防控机制,提前预判资产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定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进行评估研判,查找分析原因,分类分级制定整改措施,建立日常监控台账,确保扶贫资产运营合理合规、管护到位、收益稳定。
(三)抓巩固拓展
1、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布置,根据自治区党委、市委、县委以及乡党委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五个不变”,做到村级扶贫领导小组不变、扶贫工作站不变、第一书记与支部书记一起抓不变、“双组长”责任制不变、各级帮扶关系不变,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2、做好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紧盯因病、因学、因残、因重大灾害、突发事件、疫病疫情等容易引起易返贫致贫因素,完善“实时监测、即时预警、未返即防”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机制。一是明确对象精准预警,对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标注或录入的66户238个已脱贫人口(含4户19个脱贫不稳定户)和2户8个边缘易致贫人口及时纳入监测预警范围。二是即时预警迅速响应,对监测预警的结果分析研判并及时处理,研判后不需要实施动态帮扶的则直接消除风险,需要帮扶的立即启动帮扶机制,实施帮扶措施。动态更新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不稳定户动态帮扶和风险消除台账。三是坚持学习常态化,村干部与驻村工作队通过针对性的学习相关政策文件,正确理解掌握监测预警机制。
3、抓好边缘易致贫户提升。加强边缘易致贫户实名制台账管理,全面开展边缘易致贫户致贫风险排查,以解决边缘易致贫户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为重点,从产业就业、医疗保障、教育资助、综合保障、防贫保险、扶志扶智等方面精准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方案,全力抓好边缘易致贫户提升。
4、抓好脱贫不稳定户巩固。建立干部走访排查、行业单位数据筛查、农户自行申报预警机制,紧盯脱贫不稳定户中的重点人群,关注因病、因灾返贫等重点领域,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实时监测、即时预警、未返即防,把返贫致贫风险降到最低;全面开展脱贫不稳定户返贫风险排查,制定针对性“一户一策”帮扶方案,确保持续增收不返贫。重点做好产业、就业和消费扶贫工作,帮助有劳动力的脱贫人口提升能力素质,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劳动增收;对无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落实综合保障措施,确保不落一户一人。
5、抓好产业就业。认真做好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总结,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向乡村振兴有序衔接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认真整理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档案;对已建立的产业、就业等进行梳理完善,提高质量;落实好以产业促增收、以产业带就业各等项措施,拓宽带贫益贫巩固提升的能力。
6、抓好乡村振兴衔接。着力提升脱贫质量。将产业、就业、教育、生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证脱贫的质量与可持续性发展。坚持发展产业强基础,调整优化扶贫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等二产深度融合,与文化、电商、等交叉融合,健全联农带农强农有效激励机制,多方式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多分享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促进就业稳增收,通过产业就业、疆内外转移就业、龙头企业及乡村车间拉动就业、项目建设带动就业等多种途径,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就业、人人有活干、月月有收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做好院内院外“六件事”,因村制宜建设美丽乡村,推动村容村貌整洁向生态宜居转变。强化新风尚与新面貌,建强意识形态阵地,推动村级文化艺术发展,让农民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全面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7、抓好精准扶贫档案。一是抓好脱贫攻坚总结。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布置,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地委、县委以及乡党委工作安排布置,精心组织,认真开展我村脱贫攻坚总结工作,讲好库木墩村脱贫故事,为叶城县脱贫攻坚工作总结提供丰富的影像资料,为建党__周年献礼。二是抓好精准扶贫档案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档案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落实档案管理要求,对照精准扶贫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进行分门别类整理,确保分类准确、整理规范。要安排专人负责,积极协调经费投入,严格档案安全保管制度,配齐相应设施设备,改善档案管理的基础条件,确保安全保管。
__乡__村村委会
20__年12月25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案(篇6)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州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及省委、州委、县委农村工作会议暨省、州、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文件要求,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五大发展行动为总抓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培育典型、打造精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镇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建设目标
实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围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振兴
1、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积极培育增收致富的规模产业。大力发展林下菌药产业。紧扣产业革命“八要素”,围绕“123111”发展思路,以福尧为核心区,拓展大伟线和板用线,实施“稻耳模式”“林菌(药)模式”,实现“五统一”(统一规划种植、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保底回收、利润分成)目标。__—2025年规划发展2万亩林下菌药产业,其中7000亩灵芝、黑木耳6000亩、5000亩红托竹荪,其他食用菌类2000亩;__年6月30日前,在福尧村、者术村、__村、昂涛村、板用村持续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项目,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__年12月31日前,完成__镇易地扶贫搬成都见面会策划置区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厂房建设项目。深入推进秋冬种工作。完成小麦411亩、油菜6234亩、蔬菜4908亩、马铃薯26亩。扎实开展春耕备耕工作。全镇有5家农用物资经营门市,杂稻备种8。8吨;杂交玉米备种4。4吨;农药到位0。81吨、农膜0。43吨、地膜0。68吨;肥料中复成都到位13。3吨、尿素9。1吨、磷肥2。2吨;各种农机具喷雾器、机耕等齐备齐全,做到春耕备耕物质早准备、早到位、早供运,满足于农业生产需求。__年计划完成水稻种植8950亩,玉米种植4510亩。培育油茶产业工业化。激活油茶烘干厂发挥作用,提升产、加工经济发展水平。__年规划完成油茶种植300亩,每亩补助农户500元。推进杉木精深加工建设。深挖林木资源利润,实现林木种、产、销产业链。加大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争取实现农业机械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决确保粮食安全。
2、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牢牢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新格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福尧景区提级改造建设。依托生态农林业优势,拓展宜游、宜居旅游升级改造项目建设,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绿色生态康养旅游小镇。发掘“杉海__,森林氧吧”品牌,打造康养宜居宜游生态型美丽乡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围绕乡风文明,推动文化振兴
3、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高质量筹办规格更高、品牌更亮、体验更丰富的布依文化等节庆活动,做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章。通过举办歌舞活动、民族节庆、实物展示、图片展览、影像再现等多种方式,留住文化标志的乡愁。
4、推动乡村移风易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并切实发挥其作用,更好的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及“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发挥“身边人”榜样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遏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正之风,祛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陈规陋习。
(三)以人才培训为抓手,推动人才振兴。以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储备后备干部为目标,着重培养传统手艺人、回村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种养殖能手、退伍军人等人才,以发展林下菌药产业为基础,通过课堂理论集中授课与林(田)地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员队伍,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储备以满足建设需求。同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培养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等农村实用人才,提升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培育农村专门人才,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技专业人才到新型经营主体、村级集体企业兼职,鼓励知识产权入股,参与企业效益分红。
(四)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振兴
5、农村环境“净化”行动。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工作目标,以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坚持“四个导向”,实施清单管理,因地制宜开展整“五脏”、治“六乱”示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6、村庄“美化”行动。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突出乡土特色,发展民宿,今年重点发展福尧村、板用村、大伟村的民宿,先行先发展;结合文明创建工作,实时更新破旧、不合时宜的宣传活动策划;扎实开展评比最美生态庭院活动,最美生态庭院覆盖率达到25%以上,每个村民组要评出1-2户最美生态庭院。
7、村庄“绿化”行动。以庭院绿化、靓化、文化为重点,推进美丽庭院创建。适当留出位置建设家庭绿化空间,通过修建花坛栽种花草、堆山叠石建喷水池、摆放盆栽盆景、搭建瓜果架等方式,推动庭院成为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三微园”,增加庭院绿化面积,建设庭院生态。在庭院内张贴和悬挂对联、家训、字画、蜡染画、刺绣图等,彰显庭院文化。合理利用庭院空间,积极发展家庭农场、手工作坊、锦绣坊、农家乐、民宿客栈、乡村酒馆等,发展庭院经济。注重庭院保洁,保持干净整洁,改善庭院卫生。
8、村庄“亮化”行动。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四好公路”的总目标,推进美丽公路创建。积极开展村庄公路亮化工程,在村庄出入口、公路主干道开展绿化修复、定期保洁和亮化建设,在公路两旁栽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安装照明设施,路灯亮灯率不低于90%,保持良好的道路风貌,村庄道路硬化率达100%,严禁在公路旁乱倒垃圾,严禁在公路边违建房屋,严禁在公路上乱停乱放占道经营,严禁在道路两旁滥开乱采,将农村公路打造成无违建、无占道、无滥采、无垃圾的绿色廓道、畅达通道、观光游道。
(五)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凝聚干群合力,推动组织振兴。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强化“三支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和人才队伍培养,按照“五个一批”工作要求,选优配强11个村“两委”班子,完成7个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目标任务,从回村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种养殖能手、退伍军人中储备了127名村级后备干部。积极探索创新“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工作模式,成立了林下菌药产业联合党支部,组建120名党员和32名村级“五老”为党员先锋队,深入推进“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__林下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保障措施
9、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镇党委书记__、镇长__为组长,分管乡村振兴领导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工作调度和研究等会议制度。各村(社区)要落实工作机制,村(居、社区)书记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结合本村的特点和特色,抓好乡村振兴工作。
0、突出项目带动。以项目为抓手,各村(居、社区)要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入手,策划生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做到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切实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将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到具体单位,明确责任人,做到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确保示范项目建设落到实处。
1、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卫生户”“平安家庭”“最美庭院”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网络新媒体及乡村讲师团,大力宣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好政策、好措施,为推动乡村振兴凝聚正能量,调动红星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加强考核督导。建立镇和村(居、社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镇纪委要加强检查监督,确保乡村振兴规范有序实施。各村(居、社区)每半年要做好总结工作,向镇党委、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案(篇7)
为了做好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平稳转型、统筹纳入,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针对主要 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 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的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的衔接;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切入点,科学设施过渡期,整 体布置,一体推进;以调整脱贫攻坚“特惠”政策为抓手,建 立健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以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为举 措,构建新型乡村振兴帮扶机制;以脱贫攻坚考核监督机制为 借鉴,完善乡村振兴监测考核体系。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建 立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衔接体制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五个转变”
坚持将脱贫攻坚针对性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整体性政策, 将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将聚焦个体发 展转变为支持多元主体合作发展,将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 态化民生政策,将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的发展性政 策。
2、做好“五个衔接”
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帮扶队伍的衔接、考核监督衔接、 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3、进行“九个调整”
调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智力扶贫、社保兜 底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 等九大政策。
(三)重点任务
1、设立脱贫攻坚的过渡期
20__-20__年为脱贫攻坚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刹车。20__年以后,进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期,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整体布置、一体推进。全县脱贫攻坚的九大工程牵头单位要及时进行系统梳理,做好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安排。
2、分类调整脱贫攻坚政策
全面梳理现行脱贫攻坚政策,对政策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评 估,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 思路,分类做好政策统筹衔接,推动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 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
3、重建脱贫攻坚考核体系
在过渡期内,以考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主。20__年后, 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 的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干部综 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 要参考;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加强日常调度, 定期予以通报,压实工作责任;对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 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统筹对接乡村振兴规划
统筹规划过渡期和 20__年后的乡村振兴。编制 20__-20__年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发展规划,与 20__年后的乡村振兴规划保持衔接;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村庄类型划分要求,将脱贫村纳入乡村振兴村庄类型统一划定。统筹考虑乡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以村为单位制定村庄规划图,一村一图,一户一张,入室张贴, 作为农民建设与生产的乡村振兴指南;确定县域内城镇化区、聚集区、永久现代化农村区域等发展结构空间、结构框架与职能定位;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 弹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刚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 制线。
二、全面衔接
(一)政策衔接
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大工程的__个项目,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进行衔接。其 中:代缴养老保险,代缴新农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保、 低保、电费、高龄津贴,残疾补贴,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计 生补贴等项,纳入调整完善类;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电商扶贫,就业扶贫,交通扶贫,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纳入接续保留类;危房改造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健康扶贫,光伏 发电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扶贫等项,纳入转换退出类。
1、产业扶贫政策的衔接
产业扶贫政策包括县农业农村局承担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 贴项目、县扶贫局承担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县商务粮食局承 担的电商扶贫项目、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承担的旅游扶贫项目。 一是取消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项目。将每年__万元左右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资金转换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 于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 设和深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三个方面,同时取消县财政每年安 排的__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二是取消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由县扶贫局负责 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三是接续保留电商扶贫项目(由县商务 粮食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四是取消旅游扶贫项目(由 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2、就业扶贫政策衔接
就业扶持政策继续保留并进一步完善。(由县人社局起草 接续保留方案)。
3、生态扶贫政策衔接
对于生态扶贫的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生态 补偿、生态护林员等政策,予以保留延续,提高政策普惠性(由县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4、智力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困难学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智力扶贫政策,以 城乡均等化为目标,逐步扩大政策覆盖面(由县教育局负责起 草接续保留方案)。
5、社保兜底政策衔接
延续现行贫困群众兜底保障政策,将其并入乡村振兴政策 的民生领域,形成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乡 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由县民政局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 案)。
6、健康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稳步扩大制度覆盖范围, 防止“悬崖效应”(由县卫健委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7、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政策衔接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 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民生痛点。为加快建设美 丽乡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要继 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延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扶 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交通、水利和人居环境,对脱贫 攻坚中未完成的建设项目加力推进、加快见效,不能因脱贫摘 帽而擅自终止或调整;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要推动提标提档、 互联互通,让已建设施发挥最大效用;加快完善管护机制,推 动以建为主转到建管并重(由县民生办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 案)。
8、金融扶贫政策衔接
取消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将其调整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上来,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由县金融办负责起 草转换退出方案)。
9、社会扶贫政策衔接
借鉴社会扶贫的思路,保留和拓展相关帮扶协作机制,充 分调动组织、科技、市场、人才等力量,进一步汇聚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由县工商联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二)帮扶队伍衔接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比,任务更重,更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更需要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因此,乡村振兴阶段,保留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保留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继续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工作力量。一是过渡期内帮扶力量不撤,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二是构建乡村振兴帮扶机制。借鉴脱贫攻坚“县域结对帮扶、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的经验做法,建立乡村振兴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的工作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三是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持续向相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在选派人员上,可以选派退居二线有丰富工作经验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同志。在派驻时间上,以 2—3 年为宜,对确需更长时间帮扶的村,可通过连续派驻解决。
(三)考核监督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的考核监督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 标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监督机制,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一是做好考核衔接。过渡期内,以 考核巩固脱贫成果为主。20__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二是强化考 核结果运用。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我省实施办 法的要求,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 重要参考。三是加强督查调度。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 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夯实工作责任。四是建 立容错纠错和关爱激励机制。
(四)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将脱贫攻坚建立起来的成熟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延用到乡村振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成都年终会议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无缝对接, 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明确具体领导机制,从研究布置、精力投入、基层调研等方面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约束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强化组织保障和动员能力。二是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部门建设。配齐配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力量,发挥好乡村振兴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职能。三是建立“一懂两爱” 的“三农”干部表彰机制。对于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懂两爱”干部、农民和企业家,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规划衔接
一是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二 是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调发展。三是加快完善村庄规 划。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成立以县乡村三级书记主抓,脱贫攻坚牵头单位为成员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领导小组”,协调各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性供给,完善政策性保障。 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振兴聚集,形成全县上下、社会各方,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深入调研 ,实现无缝对接
九大工程的牵头单位要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十三五”期 间的部门投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口上联,确定政策调 整的方向、内容、操作要点等。部门“子方案”要在干部群众 中反复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对口把关,争取不“打补丁”或 少“打补丁”。
(三) 创新思维,探索振兴之路
——在产业发展上
积极构建以一产为主导,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__”模式; 以二产加工为主导,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__”模式;以三产加工为主导,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__”模式。
——在生态宜居上
提升基础设施,美化村景,亮化夜景,塑造现代化乡村之“形”;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历史文化,结合农业节庆乡村庙会、乡村艺演,促进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 保护,塑造现代化乡村之“神”;以“最原味”的生活,“最闲适”的体验,“最绿色”的人居,“最人性”的治理,塑造现代化乡村之“魂”。
——在治理模式上
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村务监督”治理模式; 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助 推乡村治理。
——在融资渠道上
依托银行贷款,探索建立“银行+政府+担保机构”、“银行+政府+保险”、“银行+政府”、“银行+企业”、“两权抵押”的乡村振兴投资模式;依托小额信贷,探索建立“只贷不存,活化民间金融资本”的投资模式;依托互联网金融。探索建立“电商平台+金融”、“大型农业服务商+金融”、“信用贷款+P2P 网贷”互联网金融模式;依托融资租赁,探索建立“先租后买”的投资模式;依托众筹,将城市投资人在技术、理念、 需求等方面的优势,有效融入到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方案(篇8)
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全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着力打造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新全镇乡村建设水平,按照《市__年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按照“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梯次推进、一个不落”的总体思路,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为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和幸福美好做出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一)策划布局,制定方案(__年1月—3月)。组织镇政府、包保单位(部门)和行政村乡村振兴召开一次专题对接会议,共同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和职责,列出任务图、进度表,实施“网格化”包保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行政村做好各类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推进厕所改造和宣传工作,确保顺利实施并完成目标。各行政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须报镇政府审核把关后再做实施。杜绝举债建设,各行政村要加强资金管理与使用,经管站做好资金监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确保在时效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
(二)宣传发动,全员参战(__年4月—6月)。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全员参战开展春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整治范围覆盖中心村、社屯和庭院。落实好宣传动员工作,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农民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实行网格化工作机制,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头。不断推进“三治”体系建设,完善“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等制度。继续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展演等群众参与性活动。全面建设“一谷一城”,完成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成工作指标。完成春季栽种植花卉和绿化美化工作,提前策划好种植地块、种植品种和种植设计。各村落实好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产业发展项目落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补齐短板,积极推进(__年7月—9月)。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畅通沟通渠道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查漏补缺分析解决。重点围绕“四好农村路”工作要求,全面完善农村路网建设。开展夏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实施秋季花卉栽种植工作。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形成“比、赶、超”工作氛围,全镇乡村环境基本达到从“整洁”向“美丽”目标提升。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引领农户开展“三好一庭院”“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活动,院落达到“五净一规范”标准。加强文化建设,结合村屯历史禀赋,发掘文化内涵,将文化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之中,结合村屯实际建设“村标”。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打造以本村历史典故、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教育、英雄名人等为主题的村史馆。
(四)真抓实干,实现目标(__年10月—12月)。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开展秋冬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完成好市委、市政府年终考核工作任务。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完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工作机制,常态化保洁与管护工作得以加强,确保全年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积极策划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和各项工作任务筹备工作。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包村领导、包保单位(部门)主要领导、村书记要亲自抓,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每季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布置落实工作。
(二)广泛宣传发动。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要及时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工作部暑和要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完成任务。
(三)精心组织实施。镇包村工作组、包保单位(部门)、行政村要按照镇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和完成好本实施方案制定的阶段工作目标和任务。
四、工作内容
(一)人居环境整治
结合省委、省政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20条标准开展工作,镇域内环境整治主要包括道路两侧、河道河岸、沿街店铺、农贸集市、景点公园、群众活动场所等公共区域,确保规范有序、应拆尽。各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点(社屯组所在地、农户庭院)—线(道路两侧、河道河岸)—面(中心村所在地、村民居住集中区)相结合原则,做到视野范围内无杂物、垃圾清运及时、日常保洁到位、环卫设施完好外观整洁,边缘地带积存垃圾“清零”。各行政村要落实好辖区内的绿化工作,按照年初定购计划,完成花卉栽种植工作任务。对公路、村路和巷路沿线围墙、栅栏、房屋等进行整修和美化,精心打造图文并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振兴工作内容的文化墙。加强亮化设施的维护保养,行政村要消除街路的照明死角。进一步强化保洁员作业监督,增加环卫设施建设和投入,抓好设施管理、维护和使用。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
全面加快“一谷一城”建设,因地制宜选择出适合当地特色与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路径,要结合当地优势,走产业发展道路,多重渠道切实增加村民经济收入。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发展“订单农业”,发挥好农村电商平台作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与意识,提高农民群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集体经济收入
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村级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__年全镇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继续保持在10万元以上。
(四)乡风文明建设
不断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体系建设,使乡村治理取得成效。继续推进党员“双联”工作方式,使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注重培育良好家风,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注重培育新型农村带头人,加强村三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大力开展“三好一庭院”“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等创建评比活动。结合村民生产生活实际,修订完善通俗易懂、群众认可、易于执行的村规民约。注重村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结合村屯实际建设“村标”,打造主题村史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推行家风家规家教和文明创建活动等,用文化活动形式承载主旋律、凝聚向心力。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体现乡村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
(五)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布置,积极推进“厕所革命”,__年整村推进村、村厕所改造。同时,完成乡镇垃圾中转站和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围绕“四好农村路”工作要求,全面完善农村路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村积极申请资金和项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使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六)绿化美化亮化
推进完成花卉定购工作,充分利用镇村道路两侧空地进行栽种植花草,确保统一协调,实现整镇、整村、整屯绿化美化全覆盖。同时,完成绿美示范村建设工作任务。按照安全、节能、实用和便民原则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加强设施管护力度,力争实现街路照明全覆盖。
五、工作职责
(一)镇包村工作组职责内容
实行镇领导班子成员包保行政村工作责任制,对所包行政村工作负责。将本年度的工作内容制作图表“挂图作战”进一步夯实“河长制”和“路长制”责任沟通包保单位(部门)和行政村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在常态化整治的基础上,每季度组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落实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工作实施方案。帮助包保村策划、研究好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帮助行政村收集整理好大会战行动时的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作为制作全镇乡镇振兴VCR的素材使用。
(二)包保单位(部门)职责内容
包保单位(部门)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好包保责任,完成好包保工作任务。帮扶好包保行政村工作,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每季度开展的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和栽种花卉等日常工作任务。加大资金、项目和物资帮扶投入力度。
(三)行政村职责内容
行政村对辖区整体环境卫生负总责,负责村屯环卫设施建设,对村属垃圾清运车辆及环卫设施日常管养。通过村规民约等有效形式宣传、引导、教育农户做好“门前三包”和“门内达标”工作。村三委成员和党员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带头从自家做起,庭院环境卫生达到“五净一规范”标准。做好保洁员作业监督巡查工作。策划和实施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好产业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六、资金来源
包保单位(部门)积极帮助包保村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各行政村自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
七、考核评比
镇乡村振兴办公室按照市级《考核细则》对各行政村采取不定期检查考核。各行政村要定期总结、汇报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收集好影像资料,考核结果将纳入到各行政村年末绩效考评中。

136 0806 8886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