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过除夕也吃饺子吗

古代皇帝过除夕也吃饺子吗

时间:2021-1-6 作者:成都广告策划

推荐:专业老玩家带回血,十年经验,百分百盈利!请加老玩家QQ: (长按号码可复制)

  古代皇帝过除夕也吃饺子吗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除夕之夜吃饺子也是传统项目之一,百姓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末休息调整,辞旧迎新,岁岁年年,周而复始。百姓们的生活如此,已经形成了惯例,紫禁城里的皇族们是否也遵从民间过春节的文化传统,除夕之夜包饺子吃呢?

  饺子是一种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食物,也是一种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说的是“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形象地表现出了饺子这种食品在中国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据三国时期魏人张揖编著的《广雅》中记载,当时已经出现类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称为“馄饨”。到了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一直延续下来,而馄饨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食品。大约到了唐代,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已经基本没什么出入了,而吃法也和现在的吃法一模一样了,即将煮好的饺子捞出来成在盘子里。

  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除了上述称法,元代时还称饺子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这个说法,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古代人并不都把过年当成一年最正经的时节。比如宋朝节假极多,天子的生日也要过节吃饭。清朝有所谓三节,也就是过年、五月节、八月节。过年是讲究过一岁。在古代,岁者,木星也。古人对岁与其说热爱,不如说敬畏。加上宫廷平时吃东西就脑满肠肥,膏腴得很,不像小老百姓,攒着胃口,大年夜猛吃一顿。如是,宫廷年夜饭,仪式感比口味重要得多。

  比如,唐朝宫廷过年,先不忙着吃喝,而是大家一起看太常寺卿安排的舞蹈,还不是春节联欢晚会那种百花齐放,而是大张旗鼓的傩舞,用以驱除邪魔瘟疫。皇家诸位居安思危,知道人类普遍奈何不了他们,所以尤其敬神。等驱完鬼神,天子兴致所起,就开摆宴席了,这才是年夜饭开始。

  宫廷年夜饭是极华丽的,但也有局限。比如武则天宠爱的美男子张易之、张昌宗发明过的鹅鸭炙——往鹅鸭体内灌酱汁,再将它们活活烤死,就不能吃,太不中正了。

  英国人以前没发现火鸡时,圣诞节吃野猪肉。唐玄宗也有此好:野猪肉煮熟晾干,切片拌米饭,配茱萸和盐,晒干了,再蒸熟吃。野猪肉里有茱萸一味,乍看有些奇怪。“遍插茱萸少一人”,天下皆知,杀虫消毒、逐寒祛风,可做药用,用来做菜,是不是怪了点?这就是古人的逻辑:过年务以祛风寒、避邪祟为上。所以不仅要以茱萸入馔,还要喝椒柏酒——花椒和柏叶浸的酒。楚人奉祀神仙时就用花椒酒,到了汉朝,世人相信花椒使人长寿,柏树又常青,喝这些自然长命百岁。

  唐宋宫廷过年也饮屠苏酒。不用问,又是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邪除祟的好东西。世传是华佗所创,孙思邈热情推荐,最后宫廷里也觉得喝喝无妨,就试了。妙在椒柏酒和屠苏酒喝起来,颇为别致:少年者先饮,因为过了一年,年轻者“得岁”;年老者后饮,因为又老一年,老人家“失岁”。但苏轼也很看得开,只要活得长,最后一个饮屠苏又如何呢?“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慈禧老被人说奢侈糜费,但其实她老人家过起年来,费则费了,精则不足。过年吃晚膳,或宁寿宫,或体和殿,布三个桌子,老佛爷居中一桌坐了,皇帝在东桌,皇后在西桌。皇帝执壶斟酒,皇后把盏,给太后祝福,老佛爷一杯酒饮三次。真吃起来,第一类菜最常见,就是燕窝摆的寿比南山、吉祥如意,好看罢了,味道估计一般。第二类是例菜,中规中矩。换个角度想想:御膳房的庖人在御前当差,大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清朝尚膳监想得很明白,有什么珍奇时令食物,天子如果吃顺了嘴,天天要,御膳房的日子还过不过了?第三类是贡品菜,比如熊掌、鹿脯、龙虾,这才是珍奇玩意。可惜再好吃,太后惯例每盘三筷子,就撤了。

  吃到最后,按满族规矩,必须吃一份煮饽饽——也就是煮饺子。可就连煮饽饽都有花样:饽饽里放元宝,谁吃到了谁来年多福多寿。不用问,最后都是精心安排,让老佛爷吃到,大家于是故作惊讶开心,一起图个开心罢了。

  所以说到底,宫廷年夜饭,一半吃规矩,一半吃药膳。譬如北方过年必吃饺子、江南年夜饭最后常有个红烧蹄髈。珍奇必然算不上,最后吃的,也就是个踏实自在。

上一篇:除夕的由来
下一篇:腊月三十——除夕守岁迎新春
136 0806 8886 发送短信